
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通知》(豫政〔2006〕11號)精神,為明確全省能源發展戰略和能源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按照省委、省政府對全省能源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特編制本規劃。
一、我省能源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一)“十五”期間能源發展成就。“十五”期間,我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搶抓機遇,積極推進結構調整,著力緩解瓶頸制約,不斷深化體制改革,能源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能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能源供應能力大幅提高,國有大中型礦井煤炭年生產能力五年新增900萬噸,創歷史新高;全省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881萬千瓦,五年新增1349萬千瓦,是前十年新增裝機的1.5倍。能源生產量大幅增加,2005年全省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14500萬噸標準煤,是2000年的2.3倍,年均增長17.6%。原煤產量、發電量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長19.8%和15.4%,分別達到18761萬噸、1420億千瓦時。原油產量507萬噸,天然氣產量20.1億立方米,基本保持穩定。電力凈外送30億千瓦時,實現了由電力凈吸納省向凈送出省的歷史性轉變。我省作為全國大型煤炭基地和重要火電基地的作用初步顯現,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結構調整邁出實質性步伐。煤炭生產結構得到改善,資源整合效果明顯,小煤礦數量累計減少2000多處,國有重點煤礦產能比重提高6個百分點,采煤機械化程度達到60%,國有煤礦原煤入選率提高10個百分點。電力結構調整取得較大進展,火電機組平均單機容量提高20%,單機3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裝機五年新增580萬千瓦,占全省火電比重達到36%,較2000年提高10個百分點;熱電機組比重提高到20%,大中型水電裝機五年新增102萬千瓦。能源消費結構不斷優化,石油、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在終端消費中的比重上升近20個百分點,發電用煤比重提高10個百分點。可再生能源利用取得新進展,農村戶用沼氣達到128萬戶,大中型沼氣工程突破500處,太陽能熱水器使用量大幅增加,生物乙醇汽油在全省推廣使用。
能源重大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全省城鎮以上能源工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32億元,比“九五”期間翻一番以上,是改革開放以來投入最多的五年,一大批煤炭、電力、油氣等重大能源項目開工建設并投產。重點煤礦建設進展順利,永煤集團城郊礦240萬噸燉年等8處大中型礦井建成投產,平煤集團首山一礦240萬噸燉年等12處大中型礦井相繼開工建設,五年新開工大中型礦井規模1890萬噸燉年。電源建設明顯加快,小浪底水電站全面建成投產,沁北電廠建成我國第一臺國產化60萬千瓦超臨界燃煤機組,信陽華豫電廠等9個單機30萬千瓦及以上骨干電廠建成投產,新鄉寶泉抽水蓄能電站和鄭州、駐馬店燃氣電站等大型電源項目開工建設,單機13.5萬千瓦及以上機組五年新開工規模超過1900萬千瓦。電網建設得到加強,鄂豫第二、三回500千伏線路建成投運,靈寶建成我國第一套330千伏超高壓國產化直流換流設備,在全國聯網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主干電網建設加速,500千伏主網架初步形成,220千伏變電站突破100座,12個省轄市實現220千伏環網供電;城鄉電網改造全面實施,城市電網“卡脖子”環節基本消除,縣城電網基本實現110千伏雙電源供電,95%的行政村電網得到改造,城鄉電網供電可靠性和供電質量大大提高。油氣工程建設成績顯著,“西氣東輸”河南段主干線和6條支線工程建成通氣,新增天然氣長輸管線963千米,義馬煤氣化一期和南陽天冠生物乙醇工程建成投產。
能源節約和安全生產成效顯著。國有重點煤礦節能狀況得到改善,資源回收率提高5個百分點,達到55%。電力生產和運行節能效果明顯,火電機組供電標煤耗達到390克燉千瓦時,五年降低25克燉千瓦時;省網線損率達到5.85%,比2000年降低1.3個百分點。能源安全生產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煤礦安全改造投入加大,國有重點煤礦基本建立了瓦斯監測監控聯網系統,防治水平提高,原煤百萬噸死亡率達到1.17,較“十五”初期降低50%以上;電網安全性和可靠性不斷改善,抗災害能力明顯提高,城市供電緊急預案和電網“黑啟動”方案相繼出臺。
能源體制改革取得一定進展。能源領域投資體制改革順利推進,基本實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煤炭企業主輔分離取得進展,產權制度改革逐步深入,國有煤礦政策性破產工作穩步推進。能源價格體制逐步理順,電煤指導價取消,煤炭價格實現市場化;電價改革逐步深入,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實現了同網同價,“標桿電價”、“煤電聯動”等政策相繼實施。電力體制改革有序推進,廠網分開基本完成,發電側從建設到經營基本形成多種投資主體有序競爭的局面。
(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資源和環境制約日益加大。能源發展面臨的資源制約越來越大,資源接續能力不強。我省煤炭資源地質勘查滯后,勘查程度不高,保有儲量僅占全國的2.4%,可供建井的后備精查儲量不足,儲采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煤炭后繼生產面臨較大壓力。受資源限制,天然氣和石油產量下降,供需矛盾突出。水能資源有限,經濟可利用的水電資源基本開發殆盡,風能資源不夠豐富,太陽能發電成本仍然較高。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受環境制約不斷增大,煤炭生產引起的地表沉陷、矸石堆積、瓦斯和粉塵排放等對環境影響日趨嚴重,大量抽放礦井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明顯下降,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溫室氣體排放量逐年增加,改善生態環境的難度和壓力增大。
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能源供需結構性矛盾亟待緩解,煤炭供需平衡受價格影響時常波動,電力供應相對富裕,天然氣供應日趨緊張。煤炭生產結構相對松散,小煤礦數量較多,產業集中度低,平均單個礦井規模較小。電源結構不合理,燃煤火電機組占全省裝機90%以上,平均單機規模不到6萬千瓦,5萬千瓦及以下火電機組比重較高。電網建設相對滯后,部分地區存在有電送不出、有電用不上的現象,5%的行政村未實施農網改造,部分偏遠深山區還有無電住戶。能源消費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仍占主體地位,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等清潔能源比重偏小。可再生能源發展相對緩慢,風電、生物質能和太陽能發電沒有實質性進展,農村沼氣普及率比較低,豐富的秸稈等可再生能源還未得到有效利用。
節能任務還很艱巨。我省能源生產方式比較粗放,利用效率低,損失浪費量較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高于東部先進省份。相當一部分煤礦生產仍是機械化、半機械化和手工作業并存,礦井技術裝備水平低下,煤炭洗選設備陳舊,工藝落后,資源回收率和煤炭洗選效率較低。煤炭開采中采富棄貧現象普遍存在,小煤窯私挖濫采屢禁不止,造成了嚴重的資源破壞。全省火電機組供電標煤耗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電網低壓線損率遠高于省網,電力行業節能降耗任務很重。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較低,仍存在大量分散供熱的低效率燃煤小鍋爐。
能源體制改革仍需深化。煤炭資源開發、管理和安全生產的監管機制不夠健全,大部分國有煤炭企業社會負擔重、人才匱乏、競爭力差,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不足。電力體制改革進程較慢,區域電力市場沒有建立,主輔分離和輸配分開尚未實現,促進電網快速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形成。農村電力體制需要進一步規范。一次能源價格上漲過快,行業間協調發展的機制尚未形成。電價形成機制需要進一步理順。
(三)能源發展面臨的形勢。“十一五”時期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力實現中原崛起的關鍵時期,能源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既面臨難得的機遇,也存在嚴峻的挑戰。
我省具備保持能源快速健康發展的有利條件。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明確支持河南等省份建設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加快鋼鐵、化工、有色、建材等優勢產業發展,為我省能源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為做大做強能源產業提供了戰略機遇。我省煤炭資源相對豐富,產量居全國前列,是國家規劃建設的13個全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又緊鄰山西、陜西煤炭大省,交通便利,煤炭輸入輸出通道暢通,擔負向中南、華東地區供煤的任務;我省水資源較為豐富,一大批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將為河南火電發展提供更充足的用水保證;河南電網處于全國聯網中心位置,電力外送通達,在國家電力規劃布局中是華中乃至全國重要的火電基地,擔負華中電網南北水火電調劑運行的火電補償任務,良好的資源和區位優勢為加快能源基地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西氣東輸”、“川氣入豫”等工程為改善我省能源供應結構提供了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的頒布實施將為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提供法律支持,配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我省豐富的生物質能資源優勢將得到充分發揮,成為“十一五”時期能源發展的亮點。
我省“十一五”時期能源發展也存在不少困難,面臨較大挑戰。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省能源需求增長持續強勁,預計全省一次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5%以上,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長9%左右,對能源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越來越受到資源和環境的制約,節能和環保工作更加緊迫。能源供應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原油、天然氣等優質能源供應日趨緊張,調入量不斷增加,從長期看,我省將逐步轉變為一次能源凈調入省,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隨著全國電力供需形勢發生較大變化,電力市場開拓難度加大,火電競爭能力亟待提高。能源安全生產特別是煤礦安全生產狀況有待進一步改善。能源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深層次矛盾尚未解決,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改革任務仍十分艱巨。
二、能源發展的指導思想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十一五”期間,我省能源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中原崛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充分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和火電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優化生產和消費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做大做強能源產業,構筑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以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和有效利用保障全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二)基本原則。節能優先,開發并重。把節能增效作為首要戰略,徹底改變粗放型發展模式,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能源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按照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決策,搶抓機遇,加強能源勘查和開發,繼續推進大型煤炭基地和火電基地建設,不斷鞏固和提高我省能源基地的地位和作用。
煤為基礎,電為中心。以煤炭為基礎,充分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優化發展煤炭產業,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清潔性。以電力為中心,積極發展環保高效燃煤機組,不斷提高發電用煤在煤炭消費中的比重,繼續加強電網建設,努力建成全國重要的火電基地。
優化結構,多能互補。改善一次能源供給結構,積極開發利用石油、天然氣、煤層氣資源和油氣替代燃料,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步形成多能互補的能源供應體系。優化二次能源生產結構,加快發展清潔高效電力,不斷提高電力等清潔能源在終端消費中的比重;大力發展集中供熱,提高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
立足省內,開拓省外。在依托省內資源、保障省內需求的基礎上,積極利用省外煤炭、原油及成品油、天然氣和煤層氣等多種資源,拓寬我省能源供給來源,提高保障能力。發揮我省火電優勢,提高綜合競爭力,大力開拓省外電力市場。實施企業走出去戰略,做大做強我省能源產業。
(三)主要發展目標。在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前提下,能源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能源利用效率和行業效益顯著提高,建成全國大型煤炭基地和重要火電基地。
“十一五”末能源發展的主要目標為:全省一次能源生產總量15400萬噸標準煤,其中,煤炭占92.5%,石油占4.2%,天然氣占1.3%,水電等其他能源占2%。全省煤炭年生產能力穩定在1.5億噸左右,原煤入選率和資源回收率均達到50%以上。全省發電裝機達到4500萬千瓦以上,單機3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比重提高到55%,火電機組平均供電標煤耗下降到370克燉千瓦時以下。石油、天然氣產量分別穩定在450萬噸和15億立方米。風電和秸稈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50萬千瓦,形成100萬噸以上生物液體燃料和5萬噸生物質顆粒燃料生產能力,農村戶用沼氣普及率達到20%以上。
(四)具體發展思路。煤炭:建設全國大型煤炭基地。加快煤炭資源勘查,提高后續保障能力。培育發展骨干煤炭企業,加快大型礦區建設,繼續整合煤炭資源,向優勢骨干企業聚集。推廣應用高效采煤裝備設施,提高資源回收率。推進煤炭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積極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煤炭循環經濟和潔凈煤技術,加強礦區生態環境防治。依法強制關閉非法和布局不合理小煤礦,加大安全投入,完善安全設施,提高煤礦安全生產水平。積極利用晉、陜煤炭資源,加快輸煤通道建設。電力:建設全國火電基地。著力推進結構調整,重點發展高參數、大容量、高效率火電機組,加快關停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電機組,提高火電競爭力;積極發展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合理規劃城市、縣城和鄉鎮熱電機組;加快推進風電、秸稈發電和核電發展,適度發展抽水蓄能電站和燃氣電站,提高清潔高效電力比重和調峰能力。加強電網建設,形成500千伏骨干網架和對外輸電通道,增強電力輸送及與華中電網“水火調劑”能力;繼續推進城鄉電網改造,促進輸、配、用三級電網協調發展,形成安全可靠的現代化輸配電網絡。積極開拓省內外電力市場,加強電力調度和市場監管,優化電力資源配置。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積極推進競價上網,加快市場化進程,完善電價形成機制。
石油天然氣:積極開發利用石油、天然氣、煤層氣資源。加強資源勘查,提高開發效率,穩定油氣產量。加快油氣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油氣輸配網絡系統。努力引進省外油氣資源,發展油氣替代燃料,提高供給能力。調整用氣結構,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燃氣普及率,合理安排工業項目用氣。
可再生能源:大力開發利用太陽能、生物質能、小水電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充分發揮我省豐富的生物質能資源優勢,加快推廣農村戶用及大中型沼氣工程,積極發展秸稈、沼氣、垃圾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鼓勵開發利用生物液體燃料和固體成型燃料。因地制宜開發風電、小水電、太陽能發電。建立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相適應的農村綠色能源體系。
三、能源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繼續推進全國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加強煤炭資源勘探,提高資源保障能力。加大投入,拓寬融資渠道,建立有效投入機制,加強資源勘查。加快勘探義馬、鶴壁、焦作等老礦區的深部及外圍資源,五年新增煤炭精查儲量20億噸。加快薄壁、石林、五頭、茴村等預測區資源勘查,尋找新的后備資源。
優化開發布局,建設大中型礦井。強化煤炭資源的規劃管理,搶抓國家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設的機遇,加快鶴壁、焦作、義馬、鄭州、平頂山、永夏6個大型礦區建設。穩定豫北和豫西等老礦區生產能力,加快開發礦井深部資源;擴大豫中和豫東礦區生產規模,重點開發禹州、汝州、登封、新安等資源相對富集地區。發揮骨干企業在技術、管理和融資等方面優勢,建設一批現代化大中型礦井,加快首山一礦240萬噸燉年、白坪煤礦180萬噸燉年等在建項目建設,新開工建設李糧店煤礦240萬噸燉年、趙固二礦180萬噸燉年等礦井項目,五年新增煤炭年生產能力3000萬噸以上。
整合煤炭資源,培育大型煤炭企業。著力培育大型煤炭企業和企業集團,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資源、資金等要素向骨干企業集中。鼓勵有優勢的煤炭企業實施煤焦、煤化工、煤電或煤電鋁一體化經營,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力。調整改造重組中小煤礦,依法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破壞資源和環境的煤礦,堅決關閉國有煤礦井田范圍內的各類小煤礦。到2010年,全省7個大型煤炭骨干企業控制全省煤炭資源90%以上,產量占全省80%以上,小煤礦減少到500個以內。
加快煤礦產業升級和安全技改,促進高效、安全生產。積極推進煤炭產業優化升級,對重點煤礦采掘、運輸、洗選等設備進行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的設備和開采工藝,提升煤礦生產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加大煤礦安全投入和技改力度,推廣應用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建立煤礦安全投入長效機制。突出抓好瓦斯綜合治理和水害防治工作,采用先進監測監控設備,提高礦井災害監控和預防水平,不斷增強抵御各種災害的綜合能力。加強煤礦瓦斯抽采利用,促進煤礦瓦斯產業化發展。
積極利用省外煤炭資源,保證全省煤炭供應。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加強與山西、陜西、內蒙古等煤炭資源豐富省份的合作,積極與鐵路部門溝通,加快推進長治至泰安等鐵路建設及侯月線、太焦線、寧西線、新荷線等鐵路擴能和電氣化改造,適時建設新的輸煤通道,緩解煤炭運輸瓶頸制約,努力提高晉煤、陜煤輸豫能力,逐步加大煤炭調入量。鼓勵我省優勢企業走出去,開發利用省外煤炭資源。
(二)努力建設全國重要火電基地。優化電源布局,建設火電集群。按照規模化、基地化的原則,綜合平衡煤炭、水資源、交通、環境、電網等條件,以60萬千瓦、100萬千瓦大容量、高參數火電機組為建設重點,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五年新增發電裝機2000萬千瓦以上,建成全國重要的火電基地。電源布局以現有電廠擴建為主,原則上不再新布電源點,重點圍繞豫北、豫南和沿隴海線3大火電集群規劃建設火電項目。豫北火電集群以沁北電廠為中心,發揮區位優勢,利用當地及山西煤炭資源建設大型坑口、路口電站,積極推進焦作、濟源、新鄉、鶴壁、安陽等電源點建設。豫南火電集群以姚孟電廠為中心,利用當地煤炭資源和寧西鐵路運煤通道,建設大型坑口和路口電站,積極推進平頂山、南陽、許昌、駐馬店、信陽等電源點建設。沿隴海線火電集群發揮沿線煤炭資源優勢并利用陜西煤炭資源,建設大型坑口、路口電站,積極推進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商丘等大型電源點建設。
加快電力結構調整,促進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加強小火電機組關停工作,通過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快關停5萬千瓦及以下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小火電機組。大力發展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堅持以熱定電,省轄市熱電聯產原則以單機30萬千瓦機組為主;縣級城市應結合資源條件,積極發展秸稈等生物質能熱電聯產和煤矸石綜合利用熱電聯產;經濟較發達的鄉鎮可結合工業熱負荷發展,建設小容量背壓機組。鼓勵發展大型循環流化床電站和整體煤氣化燃氣-蒸汽聯合循環電站等潔凈煤發電,加快發展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提高清潔高效電力比重。加快建設新鄉寶泉等抽水蓄能電站和鄭州、駐馬店等燃氣電站,提高電網調峰能力。積極推進核電項目前期工作,爭取列入國家核電發展規劃。
加強電網建設,提高輸配電能力。按照統一規劃、協調發展、遠近結合、適度超前的原則,重點發展500千伏、220千伏骨干網架,做到電源電網同步建設,各級電壓電網、城鄉電網協調發展。加快建設500千伏電網,重點建設安陽、洛陽南、南陽西、平頂山、信陽、駐馬店、商丘、新鄉東、三門峽等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實現500千伏電網覆蓋到省轄市;積極推進與華中、華東電網的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建成鄂豫第四回輸電線路,適時建設河南至華東電網輸電通道,盡快開辟新的電力外送通道。優化發展220千伏電網,建成省轄市內220千伏主干電網,實現220千伏電網覆蓋到縣。進一步加強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完善110千伏及以下電網,提高供電可靠性,建設現代化輸配電網絡。堅持二次系統與一次系統協調發展,加快計算機、自動化和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電網自動化水平。
(三)積極利用省內外油氣資源。穩定油氣產量,積極利用省外及替代油氣資源。加大油氣資源勘查力度,擴大勘查范圍,加快新區勘探,增加后備儲量。應用先進開采技術和裝備,提高油氣資源開發效率,穩定油氣產量。加強與中石油集團、中石化集團等企業的戰略合作,積極爭取西氣東輸天然氣量,努力促使中石油集團、中石化集團增加供我省油氣量,力爭多利用省外及國外油氣資源,改善我省能源消費結構。積極發展油氣替代能源,鼓勵發展煤炭氣化,盡快建成義馬煤氣二期工程,加快發展生物質制氣和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液體燃料,開發利用煤層氣資源。
加快油氣管網建設,完善輸配網絡。加大原油和成品油管道建設力度,發揮區位優勢,重點建設洛陽至駐馬店、蘭州至鄭州至長沙等成品油管道及鄭州大型油品儲備中心和輸配樞紐,逐步形成以鄭州為中心的區域性輸油管網,滿足西油東運、北油南運和進口國外石油需要。合理規劃天然氣管網,完善“西氣東輸”工程各項配套設施,加快建設陜西榆林至濮陽天然氣管線、“川氣入豫”主干線及支線工程,爭取建設山西晉城至焦作煤層氣管線,規劃預留“西氣東輸”二線工程通道,初步形成以鄭州為中心向全省各地輻射的供氣網絡。
加強供需監測,有序擴大天然氣消費市場。完善天然氣供需監測制度,適當控制用戶發展速度,優化用氣結構。重點培育城市天然氣市場,充分利用各種氣源,配套建設城市配氣管網,逐步提高城市居民燃氣普及率。穩步推進天然氣化工及工業燃料項目建設,促進工業產品升級和結構調整,提高經濟效益。
(四)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大力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充分發揮農業大省的資源優勢,合理布局,積極發展秸稈等生物質能發電,將具備條件的燃煤小火電機組改造為秸稈發電機組,加快鹿邑縣、浚縣等秸稈發電機組建設,爭取建成秸稈發電裝機30萬千瓦以上。在大中型畜禽養殖場、工業有機廢水排放重點企業和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并配套安裝沼氣發電設施。加快培育能源植物新品種,擴大燃料乙醇生產能力和使用量,開發并推廣使用生物柴油等其他生物液體燃料。
加快開發風電能源。重點開發西北部太行山區、西南部秦嶺大別山區等區域的風能資源,加快三門峽、南陽和信陽等風電場建設步伐,爭取2010年發電量達到20萬千瓦。
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在道路、公園、車站等公共設施及公益性建筑物照明中推廣使用太陽能光伏電源,鼓勵建設與建筑物一體化的屋頂太陽能并網光伏發電設施,在光照條件較好的地區建設太陽能發電示范電站。在大中城市推廣普及太陽能一體化建筑、太陽能集中供熱水工程,建設太陽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
(五)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加快農村電力建設。建立農村電網長效發展機制,加大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投入,完善農村配電網絡,解決局部地區“窩電”、“卡脖子”現象及基礎網架薄弱等問題,提高農村供電可靠性,降低低壓綜合線損。通過電網延伸及發展小型風電、小水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多種措施,加快解決無電村、戶用電問題,實現全省戶戶通電。
大力發展農村綠色能源。堅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補、綜合利用、講求實效”的原則,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開展綠色能源示范縣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戶用沼氣,以沼氣建設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扶持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鼓勵生產使用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積極推廣新型省柴節煤爐灶。加快開發小水電資源,積極推進農村水電電氣化縣建設,在有條件的地方盡快實施小水電代燃料生態工程。鼓勵開發利用太陽能,大力推廣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灶和太陽房等。充分利用宜農宜林荒地、荒坡等土地資源,鼓勵種植甜高粱、速生林等能源植物。
(六)促進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積極推進能源節約。改善一次能源供應結構,努力提高水電、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等優質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嚴格煤礦開采管理,積極應用先進高效的采煤技術和設備,嚴禁小煤窯私挖濫采,提高煤礦資源回收率。整合優化城市能源系統,改善用能方式,采用循環流化床、固硫型煤、水煤漿燃燒、煤氣化等清潔高效燃燒技術改造或替代現有中小燃煤鍋爐(窯爐),將分散式供熱小鍋爐改造為集中供熱,提高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加大老電廠技術改造力度,提高機組可靠性和技術經濟水平,制定嚴格的煤耗標準,對單機12.5萬千瓦以下燃煤火電機組實行限制性淘汰。優化電力資源配置,優先安排高效大機組發電。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推廣高效節能用電設備,優化輸、配電網絡結構,提高輸配電效率。
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積極推廣循環經濟模式,充分利用煤矸石、煤泥、煤層氣、礦井排放水、煤伴生礦、粉煤灰等資源,按照國家產業政策,鼓勵發展煤層氣發電以及與煤矸石、煤泥等資源總量相匹配的低熱值燃料發電,鼓勵利用工業窯爐余熱余氣、城市生活垃圾發電,鼓勵利用粉煤灰、矸石等生產新型墻體材料,鼓勵礦井排放水回收再利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大力開發和應用煤炭洗選、高效潔凈燃燒、煙氣脫硫等潔凈煤技術,嚴格控制高硫煤的開采和使用。加強燃煤電廠除塵脫硫管理,新建機組必須同步建設并投運高效除塵和脫硫設施,加快現有12.5萬千瓦及以上燃煤機組除塵和脫硫設施改造,淘汰全部低效設備,實現環保排放。加強礦區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減少廢物排放和生態破壞,改善礦區生產生活條件。
四、能源發展的政策措施
(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進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大力宣傳和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和《河南省節約能源條例》,制定具體實施細則,促進全社會節能降耗,努力實現2010年全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的目標。建立健全終端耗能設備能效標準和管理體系,抓緊制定各類能效標準和節能激勵政策,綜合運用價格、稅收等各種手段,鼓勵節能項目建設以及節能產品的生產和使用。依靠科技進步,積極支持節能技術開發、示范和推廣,實施重大節能示范工程,加快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的落后工藝、設備和產品。加強能源需求側管理,鼓勵引導用戶改變終端用能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強能源統計考核,把節能降耗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統計、評價體系,逐步建立能源信息發布制度。
(二)制定能源環保政策,推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在能源領域,嚴格執行國家環保法律法規,認真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土地復墾制度和排污收費制度,加大對環境污染的監督治理和查處力度,加快建立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重點對煤炭開采與使用造成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進行綜合治理。對電力行業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實行總量控制,推行電廠環境信息公告制度,加快建立火電廠廢物排放在線連續監測系統。制定稅收、電價、上網電量、排污費征收等方面的獎懲政策,對脫硫、潔凈煤發電、天然氣發電、可再生能源發電等清潔發電項目給予獎勵,對不能達標排放的企業給予懲罰。
(三)繼續深化能源體制改革,破除體制性障礙。積極穩妥地推進能源體制改革,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能源管理體制,推進能源產業市場化建設。進一步深化國有煤炭企業改革,依靠市場作用和政府推動,打破地域、行業和所有制界限,加快推進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建設,優化組織結構,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度和綜合競爭力。按照國家整體部署,繼續深化電力體制改革,鞏固廠網分開成果,加快主輔分離步伐,穩步推進輸配分開和區域電力市場建設。積極推進農村電力體制改革,加快改革躉售電價機制,逐步實現城鄉用電全面同價。理順各類發電企業電價關系和結算體制,進一步改善發電市場環境,制定有利于熱電聯產、綜合利用、潔凈煤發電、可再生能源發電發展的稅收、上網電量、電價等政策。結合開拓電力市場和關停小火電機組,積極推進大用戶直供試點,把我省能源資源優勢體現到工業企業競爭力上。進一步改革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建立有助于實現能源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價格體系。放寬能源市場準入限制,鼓勵引導民營資本和外資等多種資金進入能源勘探開發、電源和電網建設及新能源等領域,進一步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
(四)拉長產業鏈條,提高能源產業競爭力。通過多種措施,提高我省煤炭資源就地轉化能力,提高煤炭產業附加值。按照誰勘探誰優先獲得礦業權的原則,鼓勵省內煤炭骨干企業及電力等相關企業投入資金勘探煤炭資源,鼓勵大型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實施煤電聯營。根據煤炭資源特點,結合鋁礬土等資源分布,積極鼓勵煤炭與冶金、煉焦、化工和建材等產業實現產業聯營和一體化發展,支持建設大型煤、電、鋁及鋁加工一體化基地,支持發展優質煤化工產業。積極引進省外及國外原油資源,鼓勵發展成品油煉制和石油化工產業。扶持省內多晶硅企業,積極支持其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及發電配套產品。
(五)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認真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研究制定地方配套法規,提高各級政府部門和全社會對可再生能源及其戰略地位的認識,鼓勵社會各界自愿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積極利用國家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價格、補貼、投資、信貸、稅收等激勵政策,研究制定我省配套政策,鼓勵和支持我省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認真落實國家對農村小水電的稅收優惠政策,逐步解決我省小水電電價偏低的問題,實現小水電全額上網和同網同價。拓寬可再生能源投融資渠道,鼓勵多種資本進入我省可再生能源產業。研究建立市場機制和政府指導相結合的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能資源收購、貯運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促進我省生物質能產業快速發展。
(六)積極開發應用能源先進技術,提高創新能力。把技術創新作為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積極提升我省能源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推動大中型能源骨干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促進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的合作與聯合,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整合能源產業現有研發、制造、教育資源,加快人才培養,完善技術和產業服務體系。積極開發并推廣應用煤炭氣化及多聯產和高效清潔燃燒發電等潔凈煤技術、復雜地質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規模化開發利用、超大規模輸配電和電網安全保障等先進技術,提升能源產業技術水平。
(七)構建安全生產和應急機制,確保能源安全。進一步完善由政府部門、能源企業分工負責的安全責任體系。政府部門制定安全規章制度,負責監督檢查,能源企業各負其責,構建我省能源安全生產的長效機制。推廣應用安全生產方面最新科技成果,不斷創新安全管理手段,加大投入,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煤炭行業要突出抓好瓦斯和水害防治工作。電力系統應堅持統一規劃、統一調度、分級管理和分區分層運行的原則,統籌安排電網運行方式、設備備用容量、檢修計劃、緊急事故處理以及事故后恢復等工作。建立成品油、天然氣市場預警機制和應急體系,保證我省油氣供應安全。
- 推動煤電行業減污降碳,提高重點行業用煤效能,國家發... (點擊:1420 次)
- 生態環境部等18部門印發《“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 (點擊:37436 次)
- 關于“十四五”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 (點擊:12531 次)
- 發改委:關于“十四五”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 (點擊:13639 次)
- 兩部委積極推進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集聚發展 (點擊:16703 次)
-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 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推進資... (點擊:9050 次)
- 政策 | 住建部:穩步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 (點擊:6764 次)
- 三部發文引導燒結磚瓦行業加快轉型發展 (點擊:5601 次)
- 關于印發《2018年城鄉建設領域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工作要... (點擊:7998 次)
最新技術資訊
更多>>- 國家力推!全固廢免燒膠凝技術入選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2025上海固廢論壇重磅...
- 2025第二屆中國(江西)國際綠色礦業博覽會,即將盛大開幕!
- 掘金西部“新”機遇!2025成都國際化工裝備博覽會盛勢啟航!
- 2025工業固廢與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及工業污泥協同處置戰略合作論壇邀請函
- IE expo China 2025第二十六屆中國環博會 亞洲旗艦環保展,環保企業多維提升的平臺沃土...
- 【技術分享】以粉煤灰、赤泥、尾礦、氣化渣、煤矸石等 工業固廢為基本原料制備高性能...
- 【技術分享】助力“雙碳”目標,響應低能耗綠色建筑趨勢,一種粉煤灰及其它固體廢渣復...
- 一種利用固體廢渣制備人造砂子、石子、砂粉料的制備方法
- 粉煤灰“超細活化”成建筑新資源
- 關于粉煤灰循環利用的發明專利